知名進口奶粉品牌惠氏奶粉比較近率先提高了部分品種的奶粉價格,隨后一些外資奶粉也伺機跟進。他們的理由是成本上升。業內人士認為,實際上是這些企業拿準了消費者對進口奶粉的剛性需求,敢于打賭,進一步提高利潤。
在北京的家樂福、物美等大型超市,比較近詢問進口奶粉是否漲價的消費者多了起來,有人甚至想在漲價前多買一些。而實際上惠氏奶粉等進口奶粉企業已經提高了部分嬰幼兒奶粉的價格。 物美集團公關總監富宇說:“它有不同的包裝、不同的規格,產品價格都有一定的上調,上調的幅度在5%—10%。平均進價大概每一款都上調了7元左右。”記者在超市里了解到,惠氏奶粉中的900克金裝幼兒樂奶粉漲幅比較高,從159元漲至175元,漲幅超過10%。
對于這次漲價的原因,惠氏方面說是因為中國市場的需求大增,導致部分奶粉生產基地從新加坡轉移,部分奶粉產品不再享有新加坡的零關稅優惠政策所致。同時除了這部分成本增加之外,奶粉的生產成本和物流運輸成本也隨之上升,因此做出了上調奶粉價格的決定。雅培相關負責人:“我們是這樣,大概在8月份有一個新品上市,這是雅培公司歷時四年研發的一個新配方,那么舊的產品依然在市場上銷售,價格是沒有任何變動的。”
另一家進口奶粉企業雅培的相關負責人說,他們的奶粉價格上調主要與推出新產品有關。
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部分外資奶粉比較近的確出現了集體漲價的現象。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的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成本提高并不是奶粉漲價的主要原因。
陳連芳:“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原裝進口產品占的比例很小,基本上是從國外運進大包奶粉,然后在國內添加一些配方,做成小包裝的奶粉。它的成本是很低的。現在中國的奶粉中將近80%的脫脂粉、全脂粉都是從新西蘭進口的。惠氏的大包奶粉從新西蘭進口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陳連芳說,實際上,一些進口奶粉企業已經拿準了消費者的心理。
陳連芳:“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需求欲望大于國內品牌,再加上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需求是剛性的。我覺得這些外資奶粉企業也是在下一種賭注,即使產品漲價,消費者也不會輕易改變,還是要買,用別的品牌可能不適應。”
這種心理,使這些進口奶粉企業底氣十足。有報道說,外資奶粉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份額處于壟斷地位。對此物美集團的公關總監富宇認為,國內奶粉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在逐步好轉。
富宇:“應該講國內奶粉品牌已經恢復到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狀態了,這一事件對市場的影響已經過去了。國外、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大概各占半壁江山。”